太極書_神龍日特刊_2014_封面 神龍日特刊 2014 年 羅華權 馬來西亞神龍太極學會會長 2014 年/ 太極拳以中華哲理太極為名,學習者應先要明白這個太極的觀念,吳國忠老師常常說不懂太極之理,練的是你自己的太極拳,不是範圍天地四海皆準的太極拳理。王宗岳祖師拳論第一句云:「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而吳國忠老師時常強調整篇拳論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陰陽之母也”。《易‧繫辭》説:「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祖師開宗明義指出太極拳是形而下“陰陽”之前的形而上無形無象之學,形而上即有物質但未成形前之狀態,道家謂之無有之間或 “太一” 這個觀念,太極拳是這狀態中的演繹表述。也就是說以我們後天得來的知識學問,以科學肯定及測驗為準才認為存在的精神去研究太極這套東西,很難得其中心堂奧。用後天的知識或規律形容這先天渾沌無形無象,那可是不能為而勉強為之,因為在成形成象之前,它是永遠在陰陽變化中,所以前賢有説:「出口便錯」。所以要進入此門,只能修煉我們這萬物之靈的身體,提升心性神經靈敏度,通過道家修煉的“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太極拳要求“聽勁,懂勁,階及神明”,都是覺心的提升,而時時刻刻能夠靈敏覺察萬物變化的自然規律。 太極_三清觀_吳萬壽+吳老師+羅華權.jpg 前:吳萬壽,吳老師,羅華權於山西太原三清觀 道德經云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的生滅規律是復的循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一陽來復,初動之機,如心不靜,身不鬆透,如何能捕捉此微動之機?反過來也一樣,陽極生陰,動極而靜,其中轉換處初動前亦有停滯之機。所以宇宙萬事萬物的動靜屈伸,都有太極在其間,物事的形成過程前可能有時是緩慢的過程,可以從容處理,但拳是人與人的爭鬥,動作是念起念動瞬間,說到最後是心與心的較量,不只要知機造機乘機,還要機先,沒有千錘百鍊之功,如何能得?太極拳有句話: “你用意,我用意,我意在你先,你用力,我用力,我力在你先”,他我之序,似乎不合邏輯,如不知心意念之生滅及如何活用,它是個解不開的謎。 學習一樣技能是一個過程,不能不經過學習就能很好地掌握,要有正確的指導,知道前進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鄭曼青師爺說我們這拳是文人拳、智慧拳,吳國忠老師説傳統太極拳的根是儒釋道的精華,已把拳提升至藝事及心身修煉之道。師爺形容練習我門太極拳,不是大錘打鐵之匠工,是如繡花一針一缐的藝事。師爺六十年成為五絕的經驗都寫在 “曼髯三論” 裏面,自序中謙虛的說:“以六十年之心得,僅此數語而已”,但是縱觀整篇三論,確是老人家數十年的藝事精華,用實踐回歸源頭後的經驗之談,表現其藝術求真的精神,其言訒而真實,不空談不人云亦云,用源頭之理評古人藝術之高低。三論看似詩書畫各有所論,但卻是理為一貫之説,最難能可貴的是論中詳述了其隨師學習過程,而後治學及追求真理的精神,用一貫之理檢驗學問之真偽等等,篇內真的是字字珠璣,是很好的學習藝事的參考寶典。既然傳統太極拳被師爺定位為“近於道,遊於藝”的武術,三論中所暢的理為一以貫之的學習過程及精神,不是也適用於太極拳嗎?論畫中之緒論八篇:能、力、學、識、明蔽、知變、創作、家數,肯定會給我們練拳很多啓發。 學習傳統太極拳就要有以上的認知,才知道我們這一門應該怎樣練,從師傳,學習,自修,提升等等應該有怎樣的態度,沒有這個認知,學習這一門就像隔靴搔癢,不得其門而入。太極拳認知是一個不停循環自省的過程,從老師的指導,學習,自修,增加各領域知識,前人經驗,然後不停思維,利用練習,感覺,知覺去明白這門太極拳的中心要求,這樣我們就不㑹懷疑我門設計的練習的方法,以及老師有什麼秘密沒有教或有什麼捷徑的想法。現今社會,很多人沒時間全身投入學習,老師只有用師爺的一句話奉勸大家:信之誠,行之篤。像三論中“知變”之三不可變,老老實實聴話依理如法練習。 師爺曾説 “聽我一句話,讓你少走50年寃枉路”,近來老師也常常苦口婆心啓發我們,我覺得以下的話亦代表了他四十多年的經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他的成功之路: 《 從先師教我要站在老子來研究老子開始,我四十年如一日。不斷地追根究底,如伏羲氏六千年慿什麼暢陰陽之秘?秘是什麼? 孔子說:易有太極。易是什麼?文王演易、演什麼?憑什麼演? 三丰祖師為什麼寫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一」是什麼?「俱」是什麼?……..。王宗岳說:「陰陽之母」,「母」是什麼?動靜之機,「機」指什麼? 先師為何要我們練:鬆,不動手,美人手,渾身是手手非手?………?這些完全違反武術技撃常理的功夫,老人家從那裡得到?憑什麼敢說這些…?我是一字一句不斷地推理、落實,借教學時細心印證,逐次累積經驗,然後再從微動入手,窺探其中奧秘。始有今天。》 練習我們這門太極拳,要進步尚須有三論中之立志,志有大小,有只為健康,有為武術,有為宏揚文化使命感。如只為健康,練練熊經鳥申拳架,守丹養丹應已足夠,持之以恆是關鍵。如有志于武術防身,那老師上面所給我們的寶貴經驗,要確實奉行。吳老師時常鼓勵我們,要我們立大志,視宏揚為己任,他説太極拳要練到 “整” 與 “鬆”,“整” 和 “鬆” 還不夠,要練到 “活”,“活” 還不夠,還要 “靈”,還要夾著堅定不移的正氣,才能成大器,成大家,不為名師而為文化傳承眾人之明師。 雖說太極拳有這許多要求,但相信大家依理如法,循序漸進,堅持練習,總有水到渠成的一天,以下恭錄鄭曼青師爺曼髯三論中的蒔菊詩與大家共勉: 蒔菊艱於蒔稻秧 要過春露到秋霜 不辭灌漑經三季 償得辛勤是晚香 刊登於 2014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 太極書_神龍日特刊_2014_封底 原文刊載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 拳理採微 -> 神龍道家傳統太極拳之學習與傳授 http://shenlong-taiwan.org/2014/05/31/%E7%A5%9E%E9%BE%8D%E9%81%93%E5%AE%B6%E5%82%B3%E7%B5%B1%E5%A4%AA%E6%A5%B5%E6%8B%B3%E4%B9%8B%E5%AD%B8%E7%BF%92%E8%88%87%E5%82%B3%E6%8E%88/ 中華神龍太極學會 -> 出版資訊 http://shenlong-taiwan.org/publication/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