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 陳應源‧馬來西亞神龍太極拳學會顧問 九二老人
太極_馬來西亞_拿督陳應源師兄.jpg
左四:拿督陳應源師兄


我記得國際神龍太極第二屆學術嘉會於一九九零年在印尼神仙島上舉行。我問老師說「如果我們要健康,只需練熊經就夠了?」老師應了我一聲說「對呀!」就從那時一直到現在,除了太極拳架,我都是規規矩矩,從不間斷得每天練習熊經,我想我的健康,熊經肯定對我幫助很大。我不敢說有心得,現節錄一些熊經練習要求,要依理如法練,不要練了一陣子,就把這些要求忽略了。

熊經為至簡至易上古妙法,豈止祛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己,上壽之方垂手可得。熊經之運氣,乃是練五心相通,五心者:腳心(湧泉),掌心(勞宮),頂心(百會)之合稱。

由預備式開始,全身放鬆,呼吸調勻,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沒正式開始之前這三調是重要,沒有做好,體會及感應會大打折扣。第一動落胯清升濁降,全身關節同步微旋落到湧泉,不要想不要迫,似有似無的豎玉枕,湧泉接地,頂心連天,用中脈有弦的練法。其他如第二動虛腳跟旋開,三動平移,都要用實腳湧泉帶動,尤其平移動作,實腳不能撐,身體不能高低起伏,重心移到由虛腳變實腳時,需做到虛實分清,頭頂心與湧泉對好,神貫頂。髖部不要凸起,中脈守好,其他移位均照這個方式。兩腳平行,吸氣手浮起來要確實用氣從夾脊起來,忘掉肩,一絲也不能用肩,不能提,提有餘力。手旋開也用氣從夾脊帶動旋開,手開大約兩肩寬,圓肘,雙手抱圓,從夾脊下來到手是實圓,手到地是虛擬的圓。

我發覺這些預備動作是最好養成太極拳習慣的功法,不應忽略,因熊經是每天的功課,每天認真的練習會有好處。練熊經是用中脈帶動身體左右旋,全部關節要微微同步同幅看不到的旋,湧泉、腳踝、委中穴、胯、丹田、夾脊、肘、腕、勞宮及頂心等等,遵守拳經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原則。腳踝放鬆,實腳心貼地得地氣(接地之力)引導至實手掌心,使實手掌心在身體捩轉時,有一種氣機通順之感覺,有熱脹、麻、痛、甚至癢的感覺,虛腳亦是貼地放鬆,使地氣亦循陰蹻脈匯集到丹田。

身體左右捩轉時,非上身在轉,而是上下有根用中脈的旋轉,故捩轉時,因清升濁降,中脈守好,五心相通。練熊經左右捩轉時,左右腳心與左右勞宮務須配合交叉神經運動。重心在左足,向左捩轉時,右手迎風舒展,勞宮似有一股氣溢出,虛(左)手微合,似將氣帶入。

太極拳不動手,熊經亦是,習熊經雙手不動,兩手距離始終保持 (過去剛開始練習時,曾經叫我們用捲好的報紙將兩手掌定好,捩轉時檢查手不能變形,將虛腳提起以檢查虛實,手絲毫不能用力。)練習熊經,不能先入為主或靠想像,而頂心(百會)與湧泉輕靈的轉動,此時節節貫串,滿身輕利頂頭懸,全身關節都在舒服的位置,氣血不滯,對健康肯定有幫助。


太極書_神龍特刊2012_封面.jpg
刊登於 2012 年國際神龍日特刊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