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_在台灣的故事_尋找神龍水鬼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_lcgzVcS4 現在我對傳統太極拳練法新建議 (一) http://shenlong-taiwan.org/2014/07/31/%E5%A4%AA%E6%A5%B5%E6%8B%B3%E7%B7%B4%E6%B3%95/ 吳國忠/ 1996 年 甲、前言: (一)現在:是指我個人退休前的現在時間—民國 85 年 12 月 2 日。 (西元1996 年) (二)我:就是我自己,是作者個人,不代表任何人。 (三)傳統太極拳:是指本書(「吳國忠太極全集」之「腳印下的太極拳心歷」)介紹,不涉及任何門派太極拳,就是作者本身前幾本太極拳著作,只能說是前後延續關係並非完全。說穿了,目的只是作者自身求單一化, 不希望牽連任何人,免得驚動一些人的嘴唇。 (四)最新:是指我過去沒有正式說過,就是有一些類同說過,亦沒有現在俱體、肯定。 (五)建議:是指我心願,是指我個人練拳五十五年,近三十年專心一致研究傳統太極拳後的今天,誠心地向讀者同道同學的一份建言。 (六)遠因:是先師鄭公曼青先生晚年對我的五年教導,給我打開傳統太極拳的思路。 (七)近因:是我最近七年中,五度訪問中國大陸神州的尋根結果,尤其是去年,民國 84 年秋天,我們一群傳統太極拳迷,拜訪了北京白雲觀、五台山文殊院、武當山金頂、紫霄殿。在太原東門外,我們找不到三清觀蹤跡,以走訪了晉祠代替。在北京社會科學院胡孚琛博士、白雲觀的道長亦以私人身份和我們研究各三小時道家丹功心得…這些過去未曾找過,只聽些邊邊的典故,總算給我產生了聯想,得到了啟示,我們不虛此行,尤其是我個人。 (八)中因;是指我一生嗜武的基因,加上近一甲子的學習、磨練、奮鬥所逐步累積的經驗知識。 乙、本文: (一)傳統太極拳練習時,每一個大小動作,動的原則: 逆向運動,是指和常人習慣相反的運動原則。常人的動是常道的動,傳統太極拳的動是非常道的動,即有形的身體,動時要腳心部位(湧泉)先動,帶動腳、腿、 軀幹…體的進退轉換動。(即移位換形是位置的移動與方向的變換。) 運而後動,運指運炁、行炁,動指大小動作。就是指動時,炁動在先,肢體動是炁帶動。等於汽車引擎先發動,然後輪軸輪胎轉動汽車就可上路。這 「炁」是人體內的元氣、真氣。空氣中氧氣只是幫助元氣、真氣運轉,絕非主體。這炁是與生俱來,是有但找不到,是無形象無色味,無質量的一種存在,是要心(即思維)去引導。「炁」作者前書均有介紹,目前全世界科學家都在研完,凡練過傳統太極拳內功心法的同學,都知炁是有的,和作者一樣也都說不出來。炁目前只是一種存在,而非物質、能量。 先師傳道授課時要求太極拳手的動作變換樞紐在夾脊(即胸前膻中穴正背後,上背部脊骨,請參考作者前書太極拳思路附圖),腳的動作變換樞紐在尾閭(即尾椎尖端)。夾脊關是道家養生煉炁的專用名詞,亦稱轆轤關,等於古戰車的兩輪輪軸,等於雙手臂是車輪是連在夾脊輪軸上。依作者最近發現,如結合行炁,應該是肢體的轉換在夾脊,炁的轉換宜結合胸前膻中和還魂穴部位,這樣正符合傳統太極拳應用時的要求,變化在胸的真義。腳亦是尾閭加上玄陰部位是比較合理。如此練法腳的虛實變換就不容易,亦間接證明先師晚年座右銘前兩句「手容恭,腳容重」 的要求,那是他老人家晚年對太極拳的新發現。中國歷史悠久,六七十年前還是文言文,加上印刷技術的限制,從五四運動後才有白話文,文言文是要言不繁,往往一字一句有多種不同詮釋。數千年來中國文化受了這些不能克服的牽制,總是留訣多,留法少,尤其是武學,在一法難求下便成了人人必爭的秘笈,先師窮研五十年,在太極拳只留下這些,作者花了近三十年才揭開「腳容重,手容恭」的涵義。武林盛傳:「寧送人萬金,不送人一法。」 似乎在昔年亦是合情合理。 以上三項認真分析亦似曾相識,僅不過替祖師爺留下的口 訣說明白些而已,「其根在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祖師為何不說:肩、肘。或許就是為此伏筆吧!先師有其得亦是要言不繁,我今有所添,除了道白外,只提行炁,炁運身在那裡?三項雖分頭說,實則是三者一體,知有所先後,動則是一。這「一」等於太極不可強分陰在那裡?陽在何處一樣。 … 續後文 本文謫自「吳國忠太極全集」之「腳印下的太極拳心歷」
arrow
arrow

    魏尚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